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

石秀的形象?

  《水滸傳》中是如何描繪這個「拚命三郎」的呢?「身似山中猛虎,性如火上澆油。心雄膽大有機謀,到處逢人搭救。全仗一條桿棒,只憑兩個拳頭。」(四十四回)若以前二句來看石秀的性格,遲早是要出事的;中間二句卻忽然說他有機謀,是個拔刀相助之人;末兩句則是指他的武器只有桿棒與拳頭,這桿棒可以想像是他賣柴所挑的扁擔,而拳頭顯然是指石秀的拳腳功夫。

  石秀的故事基本上還是以未上梁山前的四十四回、四十五回與四十六回為最精彩,大約很多《水滸傳》專家亦據此三回作出對石秀的評價:「好打抱不平」與「好管閒事」。如果石秀遇楊雄,僅止於為其「打抱不平」(打退地痞流氓),那麼石秀個人的評價還是受肯定的。偏偏《水滸傳》作者又繼續安排石秀獲邀住進楊府,於是這「好打抱不平」的個性開始轉向「好管閒事」。不僅幫楊雄殺了無冤無仇的和尚與頭陀兩人,也使得楊雄不堪綠帽之辱,連殺了自己的妻子與無辜的丫環兩人。顯然這場家庭悲劇即肇因於石秀生性的「好打抱不平」,而《水滸傳》作者亦未料到這一路寫下來的結果,反讓石秀成了個「好管閒事」之輩。

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

琴台客聚:誘之以利

韋基舜
 「拚命三郎」石秀獨力打敗七、八個軍漢,神勇之至,戴宗看在眼內,便想拉攏石秀上梁山泊入夥,並對石秀表示,如果願意,自己可以引薦。
 這時候,石秀才向戴宗、楊林二人請教姓名。戴宗道出自己和楊林的姓名後,正所謂「樹的影,人的名」,石秀乃道:「江湖上聽得說『江州神行太保』,莫非正是足下?」
 戴宗應道:「小可便是」,隨即叫楊林在包袱內取出一錠十両銀子,送給石秀做本錢。石秀不肯接受,再三謙讓,方才收下。
 戴宗如此闊綽,出手便十両銀,一方面是為了拉攏石秀上山入夥,誘之以利。另方面,山寨有的是銀両,「洗腳唔抹腳」。
 石秀正欲與戴宗「互訴心中情」,投托入夥,只聽得外邊人聲嘈雜,三人往外一看,卻見楊雄帶著廿餘人,都是做公的,趕入酒店裡來。
 所謂「做公」的人,乃今之警察,這廿餘人是楊雄相熟的公差。楊雄之所以帶這麼多人,俗語謂之「班馬」,只因剛才自己人少勢弱,才被張保制住強搶賞賜,今班齊人馬,聲威大壯,顯出「節級」的威勢。
 話說戴宗、楊林看見楊雄帶著廿餘人進來,大吃一驚,乘著鬧哄,慌忙離去。
 戴宗、楊林二人為何要離去?只因戴宗乃梁山泊人馬,即是朝廷緝犯,楊雄乃牢獄節級,避之則吉。
 石秀看見楊雄進來,連忙起身相迎,問楊雄要到甚麼地方去?
 楊雄尊稱石秀一聲「大哥」,說道自己到處找他,原來在此飲酒。並說剛才被張保封住了手,施展不得,得蒙出手相助,一時之間只顧追打張保搶回財物,「卻撇了足下」,及至眾兄弟相助奪回賞賜,但找不到「足下」,聽得人說有兩個客人邀往飲酒,特地前來尋找。
 施耐庵寫「卻撇了足下」此句中,所用的「撇」字,具「放下」「分手」之意,現今廣東話仍使用,例如:「撇甩」、「撇檔」,可見廣東話乃源自古漢語。
 楊雄見著石秀,感謝相助,便問道:「足下高姓大名?貴鄉何處?因何在此?」
 石秀再對楊雄講出自己的姓名、綽號及際遇。
 楊雄問剛才一起飲酒的客人(戴宗、楊林)何處去了?
 由於戴宗是梁山泊人馬,而楊雄是官府中人,正所謂「人心隔肚皮」,總要有些保留,石秀便撒謊說是「他兩個見節級帶人進來,只道相鬧,以此去了。」
 既然如此,楊雄乃叫酒保取兩甕酒來,大碗叫眾人每人飲三碗,眾人喫罷便使散去。
 楊雄看見石秀獨力打敗七、八個軍漢,功夫了得,若有他相助,在薊州便不會勢孤力弱,被張保之流欺侮,便有心與石秀結義,「我今日就結義你做個弟兄,如何?」


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   [2011-01-20]   香港文汇报